名家轶事
皇帝也造假:当年赝品今日已成国宝
2012-09-11 14:20  点击:2261
  艺术品市场热钱涌动,2011年春拍成交额创下历史新高,比2010年秋拍增长了20%。伴随成交额的步步高升,“新出炉”的假字画也纷纷浮出水面,甚至有研究者悲观估计,市场上真品和赝品的比例是2∶8。高度成熟的制假(制造赝品)、造势(宣传炒作)、拍假(拍卖赝品)、假鉴(出具虚假鉴定书)、护假(为赝品辩护)的完整链条大行其道。从古至今,“真”与“假”的问题与字画交易形影相伴,业内人士疾呼“打假”,但并没有否定古代字画中精品伪作的艺术价值。
  
  皇帝也造假字画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追本溯源,历史上许多皇帝最早推动了书画赝品的生产。
  
  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名作仿制的一个典型案例。《兰亭序》原稿一直被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摹本。他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分赐皇族宠臣,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家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人看到的是《兰亭序》的“唐人五大摹本”。
  
  有研究者认为,唐太宗发起的兰亭“唐人五大摹本”,不应界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假字画”,而北宋徽宗赵佶开设的“皇家画院”则批量生产了诸多临摹画作。
  
  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南宋。宋徽宗开创了瘦金体书法,还为画院制定了完整制度,形成了精致华丽的“院体”风格。在绘画学习中,他十分重视古人“格法”,命人每旬将宫廷收藏的两幅名画押送到画院供大家临摹学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芦雁图》就是在“传移摹写”下产生的精品摹本。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