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名家轶事 » 正文

《马球图》:一千年前中国人这样"踢足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11  浏览次数:2029
核心提示: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里,收藏了几百幅保存千年的唐代壁画,它们向世人真实再现了大唐盛世在仪礼规范、生活习俗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壁画珍品馆里,收藏了几百幅保存千年的唐代壁画,它们向世人真实再现了大唐盛世在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细节。在这璀璨的壁画王国中,最“国宝”的一件可算《马球图》。
  
  马球又名波罗球(polo),发源于波斯(今伊朗),后来传入中国,又名击鞠,在唐朝时成为风靡全国的运动。包括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是这项运动的铁杆粉丝。唐朝有民谣“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说的则是唐玄宗李隆基从小酷爱打马球,以至于连饭都忘了吃的典故。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时,唐玄宗还专门组织了以自己为首的4人“皇家球队”打败了10人组成的“吐蕃代表队”,可见当年我们的“皇家马球”队的实力确实非同小可。
  
  民间关于马球的记载很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击鞠”这一终唐之世极为兴盛的体育运动,因缺乏实物资料,而文献记载又过于简略、零乱,始终扑朔迷离。我们很难直观地领略当年这一风靡朝野的运动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直到《马球图》被发现。
  
  《马球图》在地下沉睡了1300年,于1971年在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中被发掘。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在他的墓穴里发现的这幅壁画高229厘米,宽688厘米。因画面巨大,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5块。壁画之中,20多位骑手,均戴幞头,穿窄袖长袍、墨靴,腰间束带,为首数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球杖,跃马奔驰,各逞技艺,争击一只弹跃的红色丸球。击球手分穿黑、白两色服装,似分两队角逐。其余十骑,或伫立观望,或驰骋于山谷间,似为观众或等待上场的球员。画中以青山、古树为背景,表明这场马球运动开展于郊野之中……千年之后的人们,驻足壁画之前,仿佛还能够听到场上厮杀时发出的叫好和呐喊。
  
  《马球图》还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被称为“月杖”的球杖究竟长什么样子的?从画中可见,其长约数尺,是以杖头的形状而得名;球为圆形,大小如拳,涂有颜色;比赛使用的马匹,除能“不鞭蹄自疾”、善“斡旋行止”外,马匹还结扎马尾,显然是取法于军马,为便于争夺和方便侧身马后击球而有意为之;比赛用的球场,也并非如文献记载和发掘遗址所见的为宫廷禁苑、显贵宅第、军队中的专用球场,而是因地制宜,广泛选择,或于郊游等娱乐活动中即兴为之;击球穿着的服装即“打球衣”,为幞头,圆领窄袖衫,束腰带,长皮靴,轻便利索,色彩鲜明。同时画中场面也充分展现了此项比赛的激烈程度与唐人打球技艺的高超。一如唐人所述:“骤驱击拂,风驱电逝”;“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球驰”;“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